從直資轉到津校注入國際教學模式 孔教大成小學校長:只為錢不會做校長【有片】
發布時間: 2019/03/06 13:22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32
位處黃大仙的孔教學院大成小學,6年前推行課程改革,注入國際學校教學模式,校長之前曾是國際學校主任及直資學校校長,因發現這些學校有很多好的資源,但傳統資助學校未必有,故希望把國際學校的元素,放到一間普通的資助學校裏。
這裏小一有跨學科學習,小四加入遊學。學校多達4位外籍老師(最高峰時有5位),讓小一習慣用外語溝通。
袁潘淑嫻是空降校長,到任6年來,不斷提升校內的軟硬件,包括興建新穎圖書館、STEM室、英文室、學生飯堂等等,並為小一設計較互動的六角桌,加入大量課外活動,更增設免費課託,幫助在職父母。
去片看校長點樣講
校長之前曾是國際學校主任及直資學校校長,坦言傳統的應試導向教育,已太過時,希望課程讓學生多動手和實踐,學得更好。
校長教慣Band one小學,當時入職是受該校院長感動,轉變人生軌道。她說:
我覺得以前整個心路歷程,都是服侍較聰明和有錢的,但教育不應該只服侍有錢人,應該人人平等,應該有教無類。
兼任副校為多請4外籍老師
一般津校只有1位外籍老師,這裏卻有4位,一個星期8堂英文課中,有4堂是外籍老師任教,小一也會由外籍老師任班主任,增加接觸外語機會。
但校長因此要須兼任副校,才可騰出錢多請老師。她說自己通常7、8點下班,有時連午飯也忘了吃,但總有同事把神秘食物放在她的桌子上。
老實說做校長不是容易的工作,需要付出時間才令課程變好,付出一定不會跟收入成正比,而我的動力來自同事和學生......如果只為錢便不會做校長。
主題式學習 增加趣味
作為津貼小學,學校卻有着國際學校的校本教育特色。她解釋,學校一半是本區學生、一半是內地生,故學生都可以自然粵普轉頻。中文科她堅持用粵教中,因她不認為普教中孩子中文才會好,反而用廣東話學中文,才有味道。
另外,小一不分科,採用如國際學校的統整課程,中英數常以同一個主題連結,令學生更有興趣。
而學校用專題研習去深化學習,一年有3至4星期全校不上常規堂,各級用遊歷、研習探索一個主題,到小四便去境外學習。
校長說作為津校,要讓孩子境外學習,錢是一個很大的挑戰:
未必一般的家庭能負擔得起,我們要找資助讓家境困難的小朋友出去,故一年需要籌3次款,同時要找尋不同的基金。
課後精英班 資優培訓
這裏常規課堂不設精英班,但會在課後設計學科精英課堂,作資優教育培訓,學生須經提名、面試才可獲資格參加,但課程重趣味,例如中文科要集體做訪問,再1出一本書、數學科要搞一個生日會。
校長強調:
集中有同一強項的小朋友,讓他們分一組組去完成任務,他們視作挑戰,大家學到更快。
這裏SEN(特殊學習需要)學生不太多,現在有3個級,會把需支援的孩子組成一個小班上課,由一位強勢老師(受過特殊教育)任教8位同學所有科目,並持續教數年,讓老師跟學生和家庭建立關係。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記者